首頁 > 資訊 > 文化 > 正文

翻哪些書可以最快掌握清代學術
2016-03-03 16:20:26   來源:中國登封網   評論:0 點擊:

  中國登封網訊 清人談經論史的集子是很值得看的,一方面是因為清代學術開創(chuàng)了現代學術的典范,只舉一個例子,比如今日的文獻綜述和論文

  然而值得初學者注意的是,大多數“讀書記”、“書錄”則僅為自家圖書館的查驗單,早些時候,書散在各處藏家的密室之中,古人能一窺書皮兒尚且不易。因此倍加珍惜,記錄版式、行款、字體、刻工、紙墨顏色、藏于何處等。此外則專注于版本研究,(比如《鐵琴銅劍樓藏書目》就是對宋刻各書的版本源流及勝于它本之處敘述較詳)。這類書并不詳于提要的撰寫,因此對于做史學研究則助益不大。譬如對錢曾《讀書敏求記》一書,《四庫全書總目提要》便評價道:

  “其分別門目,多不可甚解。其中解題,大略多論繕寫刊刻之工拙,于考證不甚留意。然其述授受之源流,究繕刻之同異,見聞既博,辨別尤精。”

  錢曾:讀書敏求記

  其實直至最近十幾年古籍電子化之前,這種版本考究性質的學問都是有錢人做的,一般清苦讀書人能見幾個好本子尚且不易,哪兒能做得這類學問。因此,目錄學至今最有名的一本書是張之洞的《書目答問》不是沒有道理,這就因為這本書所收版本以當時常用習見為主,并不嗜古好僻,盲目追求宋元版本,說白了,是給愛讀書的窮孩子開的書單。所以我私自臆測,那類玩版本的的書目也脫不了炫耀二字?,F在有錢人聚一塊討論名車、紅酒,學個佛還要看你盤多稀有的珠子,有多精致玩多精致,因為是奢侈品,所以自然形成一個階層內部封閉性的小圈子,古時候也是如此,你沒錢,哪兒知道你這個坊間本子跟宋本相比哪個字印錯了。因此,不是說古人都專注于研究這個,古人做學問當然看書,不過真正藏書論版,討論宋版紙多好、字多漂亮,則是另一個圈子的事兒。你佛學知識再精通,未必能跟到處拜活佛那類人交上朋友,而擱古代,你經史知識多熟悉,人家玩版本的高端群體也不見得待見你,反之,大版本家也未見得有幾個能入《清儒學案》,算的上大學問家的。所以有人疾呼學問乃天下之公器;所以不是古人多嚴謹和雅致,沒準兒千八百年后,現在玩豪車品紅酒的也能成某種“學問家”呢。這又扯遠了,總之,我們這篇文章注重的是“解題性”的讀書記,這個才是我們需要的。

  那么問題來了,存世的成百上千的讀書記,我們不可能挨個翻一遍,找到我們想要的涉及清人著作的提要型的書,所幸有前人幫我們看了大部分,我們只需要按圖索驥就可以了。所以,我們需要有這么一本“介紹書目的書目”,這方面,就有以下幾本值得推薦:

  嚴佐之《近三百年古籍目錄舉要》清代目錄的介紹性書籍,嚴佐之先生的《近三百年古籍目錄舉要》是一代表,但篇幅有限,介紹的只是其中最著名者。嚴書之外,來新夏一書可滿足人們進一步了解的需要。

  來新夏《清代目錄提要》收錄清人所編目錄三百八十多種,各為解題。由于資料來源為京津滬寧蘇五地的主要圖書館,所以缺漏較多。有齊魯書社1997年版??傮w來說,嚴佐之先生雖然數量少,但取的精,講的細。而來新夏先生數量多,但駁雜不嚴謹,所以詬病也不少。但都能滿足我們應急之需。

  徐德明:《清人學術筆記提要》我們這里需要的是對清代書籍解題的書,而徐德明此書為學術筆記,實際上,筆記根本仍是讀書所得,然而有對整書的介紹,自然也有對某詞某句的條辨,如《十駕齋養(yǎng)新錄》之類,所以我們將此書列在后面。

  嚴佐之《近三百年古籍目錄舉要》

  比如根據來新夏先生的介紹,我們就能發(fā)現我們需要的對清代書籍做“鉤玄解題”性質的“讀書記”有那些,我讀過一遍后就發(fā)現:《絳云樓書目補遺》《目治偶抄》《四部寓眼錄》《經史提綱》《四庫未收書提要》《鄭堂讀書志》《曝書雜記》《煙嶼樓讀書志》《華延年室題跋》《越縵堂讀書記》《萬卷精華樓藏書記》《溫州經籍志》《抱經樓藏書志》《墨海樓書目補提要》《郋園讀書志》大致可算本文所需的書。

  當然。來翁這本書由于年代的原因,缺漏較多,所以很多后來比較好的還沒有錄入,除了開篇介紹的兩部叢書外,清末及此后,我暫且還能想到以下幾本:錢仲聯主編《歷代別集序跋綜錄》;鄧之誠《桑園讀書記》;潘景鄭《著硯樓書跋》;黃永年《黃永年古籍序跋述論集》;張元濟《張元濟古籍書目序跋匯編》;饒宗頤《選堂序跋集》;傅增湘《藏園群書題記》;葉景葵《卷盫書跋》;錢曾《讀書敏求記》;瞿良士《鐵琴銅劍樓藏書題跋集錄》;潘景鄭《著硯樓書跋》;《清代經部序跋選》;《清代史部序跋選》

  來新夏《清代目錄提要》

  6、沈豫:《皇清經解提要》。清人撰述中,經學著作也蔚為大觀。其實這本書也算是讀書記性質的書,不過由于專涉經部,所以順帶把這本專門列在后面。在清經解中,沈豫的這本書則起著鉤玄提要的功能。近有趙燦鵬校注,華夏出版社2014年版。作者在這本書里概述各經書大意,考證傳授淵源,指出其特色,評論其價值。不過此書草創(chuàng)未成,尚多漏略,并且僅以《四庫全書總目》為藍本。對有些書的評論不免偏頗,如謂江聲《尚書集注音疏》“不免博士買驢”等皆是。如今有清經解四編。這方面分類本身便比較清晰,因此平時也可以將四份清經解的目錄整理成一份word文檔,便于隨時檢索,這樣某部經有哪些重要的清人著作便可一目了然。這方面,配合參考的最好的一篇文章是徐俊:《“十三經清人注疏”緣起》一文,題目雖如此,但內容則是前代大師對清人書目的指點,便于初學者迅速了解優(yōu)劣。

  沈豫:《皇清經解提要》

  7、趙爾巽等撰《清史稿》列傳、王鐘翰點?!肚迨妨袀鳌贰钕蚩肚迦鍖W案新編》。相比前面幾種按書目或篇章進行的分類與提要,我們對作者行事了解,也有助于迅速理解撰述意指。這也是我們公共號強調分析思想性文本意圖——“以史解經”的技藝。清代的傳記書,就目前而言,當以《清史稿》和《清史列傳》收錄最為齊全,我們需要的當然是其中的儒林傳部分。這兩部書比較而言,《清史稿》的多數傳記敘事簡略,《清史列傳》一般要詳盡得多,在某些方面還可糾補《清實錄》中的缺失。該書有中華書局1987年版。

  趙爾巽等撰《清史稿》列傳

  至于學案,在楊向奎這本“新學案”之前,民國時候徐世昌還編過一本《清儒學案》,不過徐世昌這本在當時雖然大且全,然而卻書出眾手,主要是用《漢學師承記》、《國朝先正事略》、《耆獻類征》和幾部《碑傳集》的材料,所以跟黃宗羲編的《明儒學案》差的遠,這種眾手編成的,質量問題外,更主要的還是沒有精神。其實現在的學術界何嘗不是如此,經費一到,編些眾手的書,內容多是為交差而寫的平平淡淡的教科書體,所以柴德賡有句話說的好:

  “講書的人總要有偏見,我想偏見是好的,只有偏見才可以看出自己的意見?;蛘吲及l(fā)狂論,也是免不了的。要想四平八穩(wěn),處處討好,結果變?yōu)槠接埂?rdquo;

  其實孔夫子最討厭那些八面玲瓏的鄉(xiāng)愿,也是如此,這扯遠了。我們看楊向奎的這本書。開篇的敘例,他就專門說明自己跟徐世昌那本有啥區(qū)別,他說了十點,我們歸結下,簡單的來說有六點:

  舊案龐雜而沒有學術,而新案則注重學術思想發(fā)展;

  舊案編時,遺老遺少還再,都想光宗耀祖湊人物,亂七八糟都錄進來,新案則選取能主要的有意義的學者;

  舊案是老觀念,而新案注意到1840年西學對清儒的沖擊;

  舊案比較散,新案注重連續(xù)性,上起孫奇峰,下訖康有為王國維;

  舊案用出生年為次序,而新案不采取這種方法,而注重學術淵源。

  楊向奎《清儒學案新編》

  既然說到學案體,我們就有必要再介紹幾本書,其實學案脫胎自年譜,因此,查找清代學者年譜方面,有兩本書就夠用了:

  謝巍編撰:《中國歷代人物年譜考錄》,有中華書局1992年版。正副編一共一萬多人,內容包括譜主、編者、版本、備注等,是目前收羅最廣泛、體例最完備的年譜目錄。(附屬可參考楊殿珣編:《中國歷代年譜總錄》,有書目文獻出版社1980版。)

  來新夏著:《近三百年人物年譜知見錄》,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,這個就好在各譜均概要介紹其史料價值。

  來新夏著:《近三百年人物年譜知見錄》

  如果舉例子來說形容以上幾本書的史料價值的話,像《清儒學案新編》、《清史稿》、《清史列傳》這就算是“七分熟的肉”了,上面介紹的年譜則屬于“五分熟的肉”。他們都是消化了原始史料后呈現的比較容易啃的肉。如果我們要快速掌握清代學術,看這些就基本夠了。

  相比而言,自然還有“全熟的肉”,如今常提的有以下幾種:

  錢穆和梁啟超各編寫的:《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》

  柴德賡:《清代學術史講義》

  張舜徽:《清儒學記》

  支偉成:《清代樸學大師列傳》

  李春光:《清代學人錄》

  這幾本書里面,普遍認可的還是錢穆的《近三百年學術史》,大致而言,梁任公注意漢、宋對立,重點突出清代學術在中國思想發(fā)展史上的創(chuàng)新意義。而錢穆則關注宋明理學與清代漢學的繼承與發(fā)展上,提出清代漢學淵源于宋學,“不識宋學,即無以識近代也”。這看似的錢穆反梁啟超,實際上錢穆的敘事反而是主流觀點。關于清代學術的源頭,自清至今便有多種說法,乾嘉學者多認為發(fā)韌于清初諸儒,只有紀昀說起于明代,清初顧、黃等人則稱肇于宋學,后來和此說者有章學誠、皮錫瑞等。梁啟超其實是獨排眾議,稱清代學術是宋明理學的“反動”和“斷裂”,是中國“文藝復興”的開端。這自然背后有相應的情感,細挖有思想史的研究,我就不細說了。僅廢話一句,所謂“民族主義,一抓就靈”,民國學者碰了那么個時代,成為大家,自然背后有那些因素,然而今天你若還沉浸在民族主義情感的撰述中,那就沒什么意思了。

相關熱詞搜索:學術

上一篇:樂清市文廣新局局長走訪非遺傳承人活動
下一篇:人生最大的捷徑 是閱讀一流的書

分享到: 收藏

右側版權信息

凡本網注明"來源:中國登封網 的所有作品,版權均屬于中國登封網,轉載請注明"來源中國登封網“。

凡本網注明 "來源:XXX(非中國登封網)" 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
如因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,請在30日內進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