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(wǎng)絡熱傳視頻截圖
宇宙和我們的生活有什么關系?至少“引力波”在短短十天內兩次刷爆朋友圈,一次是正劇,一次是鬧劇。在美國科學家宣布成功探測到來自宇宙深處的“引力波”信號之后,5年前《非你莫屬》的一位選手、下崗工人郭先生因為曾提及“引力波”而獲得了極大的同情。網(wǎng)友們對評委嘉賓們的嚴苛評論極為不滿,人民網(wǎng)發(fā)微博“請你尊重別人的夢想”,微博女王姚晨則稱郭先生為“一個了不起的工人”。
“民間科學家”是當代反智騎士
那么,這位初中學歷的郭先生真的是預言“引力波”的英雄?當然不可能,愛因斯坦在一百年前已經(jīng)預言過并做過詳細計算,一百年后你喊的聲音再高,也不是“預言”了。更何況,郭先生不過是從科普書上拾起了幾個科學名詞,就夢想構筑自己獨家的科學大廈,對科學研究是怎么回事兒,對科學是怎么回事并不了解,也拒絕了解。
郭先生聲稱自己獨創(chuàng)的“加速系+引力波+物質波”,這幾個名詞顯然是來自他閱讀過的科普作品,比如“物質波”是物理學家德布羅意在1923年的博士論文中提出來的,是量子力學的一個基本概念,而“引力波”是一百年前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一個預言。至于“加速系”只不過是說,這個參考系在做加速運動,比如上升的火箭或下降的飛船。這些名詞都是他從科普文章里看來,看得久了,太熱愛了,以為是自己獨創(chuàng)的了,這也是一個常見的自欺欺人心理現(xiàn)象。
這樣的具有深度“科學情結”,但又對真正的科學研究缺乏基本了解,獨自構建自己的理論體系的人士,一般被稱為“民間科學家”。這當然不是一個嚴格的名詞,標榜“民間”是他們認為“官方”做的都是錯的,只有他們才真正熱愛科學的。即使從伽利略、牛頓算起,現(xiàn)代科學已經(jīng)發(fā)展了四百年,建立了越來越多的分支學科,才取得了對世界的基礎理解。但“民間科學家”這個群體性完全無視四百年來科學家們的成果,企圖靠自己單槍匹馬打倒“官方”科學家,這無異于唐吉珂德騎驢持矛試圖打倒邪惡的“風車巨人”。
“民間科學家”偏愛宇宙和物理
這類科學家目標非常遠大,比如郭先生認為自己已經(jīng)取得了“有實力獲得諾貝爾獎的新理論與新發(fā)現(xiàn)”,但他們所使用的工具卻非??尚?,能寫幾個簡單的公式,甚至用陰陽五行周易八卦這些思想化石來解決現(xiàn)代科學的前沿問題。他們致力于推翻愛因斯坦、牛頓,戰(zhàn)勝霍金,贏得諾貝爾獎。
“民間科學家”還有很濃重的愛國情結,或者“東方情結”,動輒認為別人批評他們就是不愛國,就是阻礙科學進步,是崇洋媚外。就像嘉賓孫浩的評論,“我既然不懂,就要給他亮燈”,因此從正規(guī)出版渠道堂而皇之出版的“民間科學家”著作不少,大多數(shù)圖書館都能見到其蹤跡,尤其集中天文學、物理學等領域。比如臺灣某位以圖說古代中國智慧的漫畫家,曾經(jīng)閉關十年寫過厚厚“東方宇宙四部曲”,用“東方哲學觀”解決了古往今來的一切天文學宇宙學問題,竟然還在某知名出版社出版。作者竟然以為自然科學也像人文科學一樣有著地域性,民族主義情結蒙蔽了思維能力。
為什么“民間科學家”熱愛天文學和物理學呢?這不難理解世界是每個人都與生俱來的好奇心,因此這兩個領域的科學普及作品也是最多最好的,“民間科學家”讀不懂或找不到科學專著,讀到科普作品并不難。從科學發(fā)展歷程來說,這也是科學最先發(fā)展的領域,是我們在中學都要學習的知識(我們都有了一定的科學基礎了)?;艚?、愛因斯坦、相對論、量子力學、黑洞、宇宙,這些名詞是科普熱點,也是“民科”的最愛。
復雜性學科,比如生物學、環(huán)境科學等領域,“民科”相對少得多。因為這些領域要入門就比較難,尤其現(xiàn)代研究要在現(xiàn)代物理、化學和數(shù)學基礎上才能進入。“民科”缺少基礎知識,就不怎么感興趣了。
科學研究沒那么簡單
可是“民間科學家”不知道的是,科學研究并不像科普作品或中學物理看起來那么簡單。就像霍金在《時間簡史》里說的,多用一個數(shù)學公式就會減少一半讀者,為了迎合讀者的理解水平,科普作品省略了公式和數(shù)學,增加了形象化的描述和意義闡發(fā)。即使中學物理課上,我們也僅僅用到了簡化到不能再簡化的公式,牛頓物理學誕生過程中就用到了更加復雜的推理和過程。
實際上,伽利略、牛頓建立現(xiàn)代科學過程,就是把數(shù)學工具引入物理學研究和現(xiàn)象描述的過程,這是現(xiàn)代科學與古希臘科學(以文字表述的猜想、邏輯推理為主)的重大區(qū)別。微積分這個基礎工具,就是牛頓、萊布尼茨這兩位科學家創(chuàng)造出來的。這也是我們進入大學之后,尤其是理工科,為什么首先要學習大量的數(shù)學課程(微積分、線性代數(shù)、數(shù)學物理方程),它們才是我們更準確理解這個世界所必備的基礎工具。沒有數(shù)學工具,就談不上現(xiàn)代科學研究。
因此閱讀科普作品是了解科學的一種方式,但不是從事科學研究的起點?;蛟S是由于我們歷史上對文字的推崇,對數(shù)學和實驗的忽視,“民間科學家”們把科普作品描述的科學發(fā)現(xiàn)的文字當作了科學本身。因此在“民科”著作中,更多的是天馬行空的文字描述,即便有一些所謂公式,也是完全不合乎邏輯的。
“民科”誕生于對科學發(fā)展的普遍誤解
在科普作品中,我們關注的是有著精彩故事和科學英雄的那些科學發(fā)展階段。比如科學英雄,哥白尼、伽利略、開普勒、牛頓、法拉第、愛因斯坦、霍金,這些科學群星是萬眾崇拜的偶像,他們的科學成果改變和塑造了我們對世界和自身的認識。實際上,“革命”(revolution)這個詞就是從哥白尼《天體運行論》標題“運行”(revolution)詞義演變來的,我們用對自然認識的巨大變化,來比擬社會制度的重大變革。
但自然科學領域里的“革命”,絕對不是像社會“革命”那樣驚天動地、壯闊慘烈。每一代科學家,包括上述科學偉人的貢獻,都是站在前人基礎上進行的。比如哥白尼提出“日心說”的偉大作品《天體運行論》,實際上他寫作的整體結構、數(shù)學方法、工作方式,都是在向他的前輩、古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致敬,并修正托勒密地心說模型里長期被天文學家們詬病的問題??茖W史學者陳方正在《繼承與叛逆》這部著作中指出,科學的發(fā)展歷程,從古希臘的科學萌芽開始,就是在繼承前人研究的基礎之上做出的創(chuàng)新,沒有深入學習和思考,沒有繼承,連叛逆的資格都談不上。